民福康医药
民福康医药>科普文章>文章详情

糖尿病患者突发重症感染怎么办?

手机浏览

2022-05-17

10
潘永源

潘永源

主任医师
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内分泌科

  随着当下糖尿病患者的增多,糖尿病患者突发重症感染的状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,一旦致病微生物在体内生长繁殖,则会引起脏器功能衰竭,并且因为感染,从而使该脏器或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,尤为注意的是,如果不重视,则会是病症加重,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。

  那么,糖尿病患者在什么情况下会突发重症感染呢?

  首先我们要明白糖尿病患者由于代谢紊乱,常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低下,这是导致机体感染的中心环节。因此,以下几种情况最容易发生重症感染:

首先我们要明白糖尿病患者由于代谢紊乱,常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低下

  1、高血糖

  高血糖会使血浆渗透压升高,白细胞内糖代谢紊乱,糖酵解能力降低,会导致中性粒细胞趋化、吞噬、杀菌能力下降。另外,长期的高血糖会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生长,这些病原微生物尤其是对人体呼吸道、泌尿道、皮肤和女性外阴部进行繁殖,因此常引起链球菌、大肠杆菌、肺炎球菌和念珠菌等病原微生物的感染。

  2、代谢紊乱

  糖尿病会引起患者代谢紊乱,因此会使患者体内的蛋白质分解加速,合成减慢,免疫球蛋白、补体生成能力减弱,淋巴细胞转化率降低,从而导致细胞及体液免疫应答作用减弱。

  3、胰岛素缺乏

  机体免疫细胞上存在着胰岛素受体,而胰岛素的作用,则在于体内外均能够促进B细胞和T细胞,使抗原呈递作用增强,所以,胰岛素的缺乏会使免疫细胞中和、吞噬毒素、血清调理素及细胞免疫功能下降,因而降低免疫功能。

  4、血管病变

  糖尿病患者易发生血管病变,使大、中和微血管结构和功能异常,致血流缓慢,血液循环障碍,从而影响了局部对致病菌的及时清除。

  5、周围神经和自主神经病变

  患者的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四肢感觉异常减退,一旦遭受损伤(溃破、挫伤、烫伤等)不早些发现,很容易将伤口感染;而自主神经病变常伴神经源性膀胱,膀胱肌无力,从而导致尿潴留,需插尿管,这为病原微生物的入侵、定殖、繁殖提供了条件。

  6、皮肤的完整性受损

  由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广泛存在,从而使皮肤易破损,故成为病原微生物的门户。

  那我们该如何治疗糖尿病并发的重症感染呢?

  首当其要的就是降血糖,严格控制高血糖是治疗的关键。当发生并感染时,机体正处于应激状态,因此血中的生长激素、糖皮质激素、胰高血糖素等会让高血糖因子增高,从而促进了血糖的升高,使感染更难控制。对感染较严重者,应及时停用口服降糖药,改为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,

  其次,根据感染的症状,选择合适的抗生素,一旦确定感染,患者应尽早做痰、尿、血、脓的涂片检查,培养及药敏试验,选择最佳的抗生素治疗。抗生素治疗可以联合为主,足量足疗程。

  第三,患者应当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。因为糖尿病患者的代谢紊乱(糖、蛋白质、脂肪),所以在患者治疗感染期间,不应过度节食及减肥,要摄入足量的蛋白质、维生素、无机盐等补充微量元素。另外,在治疗期间,多注意卧床休息,可暂停常规的运动治疗。

患者应当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

  最后,如果在患病期间患者不降脂降压会有怎样的后果呢?

  如上述,高血糖会导致体内脏器损伤,因此对患者血管极为不利——大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,因而会发生脑梗、心梗;小血管的损伤会导致视网膜病变、肾脏疾病等。

  研究表明,有46.4%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脏病,因此,并发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最大的死亡原因。此外,糖尿病的病程平均持续15年后,有20%-30%的患者会出现慢性肾病;相当部分病人会进入尿毒症;更有人尚未进入尿毒症已死于心血管疾病。因此在降血糖的同时,降脂降压也尤为重要。

  当患者遇到糖尿病突发重症感染时,不要慌,合理服药,调整饮食,多注意休息,一定能够克服此难关。

  【参考文献】

  [1]An Y, Zhang P, Wang J, et al. Cardiovascular and all-cause mortality over a 23-year period among Chinese with newly diagnosed diabetes in the Da Qing IGT and Diabetes Study[J]. Diabetes Care, 2015, 38(7): 1365-1371.

  [2]Shah AD,et al.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.2015;3(2):105-13.

  [3]Stanton RC. Clinical challenges in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diabetic kidney disease[J]. Am J Kidney Dis 2014; 63:S3.